世界预防自杀日,我们能做什么?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9 06:00:36

  自杀,今天是世界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自杀,预防重生之都市古帝依旧是自杀全球要务。每年世界上都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日用自杀死亡人数已经超过战争和自然灾害致死人数之和。行动希望今年的创造9月10日是第20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是今天“行动创造希望”。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陈瑜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世界识别生物、预防心理、自杀社会等多方面“预警信号”,日用才能更好地向自杀说“不”。行动希望

  关注“一老一小”群体,创造积极预防自杀

  自杀与抑郁症之间有着密切的今天关系。自杀人群患抑郁症的重生之都市古帝比例高,抑郁症是自杀率最高的疾病。生理和心理发育快速的青少年、被孤独和慢病折磨的老年群体、职场中隐忍的“打工人”……或多或少地遭受着抑郁情绪的困扰,是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积极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

  近些年来,遭遇“心理危机”的青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有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的自杀率要比成人高出近3倍,且大约60%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与抑郁症有关。

  与此同时,陈瑜特别提醒,其实抑郁的高风险人群除了青少年还有就是老年人。全球范围内65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抑郁症的患病率,保守估计在10%-15%,某些地区甚至高达45%。与其他群体相比,老年抑郁患者鲜少被舆论关注,“沉默”的他们其实也同样遭受困扰。《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65%的老年患者认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病治疗的焦虑;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33%的老年人认为,是无用感和孤独感。“老年人的自杀成功率很高,他们往往会采取更加极端、致死率更高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目前,在我国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的自杀率是51.5例/10万人,比一般人群要高得多”,陈瑜惋惜地说道。

  脑区功能异常、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因素都可能是自杀的诱因

  “自杀是一个相当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是心理问题。”陈瑜指出,自杀通常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生物学因素。“前额叶皮质这块脑区是掌管高级认知活动、控制情绪、帮助进行决策的。”陈瑜告诉记者,当个体尤其是青少年前额叶皮质发育不是很成熟或者是老年人的前额叶皮质功能下降时,个体就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想法偏激、行为冲动,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或行为。当然,从生物学层面考虑,除了前额叶皮质,其他脑区、以及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的生物学因素,都可能增加抑郁情绪的风险,从而增加自杀风险。

  此外,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来看,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信息过载”也会导致一些敏感的个体承受更多压力,从而更容易引发对自我的不满意,导致心理失衡。“当然,对一些特别的性格特征的人来说,也可能增加自杀的风险因素。比如追求完美,不太能够接受失败和挫折。还有一些人存在‘注意偏向’,也就是说他们经常会倾向于关注一些负面的信息,就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识别“自杀信号”,自杀可被干预!

  如何识别自杀的“信号”,更好地帮助身边可能存在自杀念头的人?“首先要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言语和行为等线索去识别他的内心活动。”当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讲话、愁眉苦脸、回避参加社交活动,或是反复关注自杀方面的信息,甚至流露出悲观厌世的念头,陈瑜指出,这些线索都可能提示个体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

  “另外从躯体层面考虑,我们也可以预警一些高风险的‘自杀信号’。”这里的“躯体层面”指的是譬如癌症病人、慢性病患者、身体失能患者等等。陈瑜坦言,由于这类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常常需要忍受长久的疼痛折磨,有些甚至找不到病因,同时还要面对治疗和经济的重重困难,也容易增加其消极的念头。

  此外,社交层面上的“自杀信号”则更为具象。“独居、失业、失恋或亲人离世、人际冲突或者是陷入财务纠纷或法律纠纷,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社会归属感,‘孤立无援’的状态不利于健康稳定的心理。”

  大数据时代,一旦社会信息超过了个人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容易造成“信息过载”,增加个人的心理负担。采访的最后,陈瑜坦言,一些未经核实的假消息,还有那些简单粗暴渲染情绪的“新闻报道”,在这个时代都可能成为无形的“枷锁”,给个体增加自杀风险。“一些人把自杀相关新闻披露得过于详细,为了博眼球详细描述具体场面、方法,形容得多么惨重,都是非常不恰当的。因此,对于新闻传播者或自媒体工作者,在处理自杀相关信息时,都应该遵守正确的信息传播原则,维护公众的心理健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吕彦霖

顶: 6564踩: 1